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百年技艺薪火传,非遗青团守“味”江南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8 09:33:00    

清明时节的苏州阳澄湖镇,空气中总飘散着一股独特的清香。不少村民家里的灶台上升腾起袅袅蒸汽,翠绿油亮的青团从蒸笼中发出诱人的香气。2021年,有着百年历史的苏州湘城青团制作技艺(即沈周青团)入选苏州市相城区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个曾经藏在乡野间的传统美食,如今正以“非遗”身份走进更广阔的视野。4月7日,江南时报记者采访了沈周青团新一代传承人沈晓兰。

古法淬炼,几代人的技艺接力

清晨,沈晓兰手持镰刀走向阳澄湖畔的田埂。她俯身拨开杂草,指尖轻触叶片边缘的细密锯齿,“正宗的浆麦草闻起来有股清冽的草香,叶片摸上去粗粝却柔韧。”作为沈周青团第五代传承人,她对原料的挑剔近乎执着。这种野生春草,是沈周青团区别于市面普通青团的核心标识。

在阳澄湖镇,青团制作习俗已延续百年。沈晓兰的母亲林金凤回忆:“早年河滩边浆麦草成片生长,清明前家家户户的媳妇们挎着竹篮‘掐青’,比谁采的草更鲜嫩。”如今,随着环境变迁,野生浆麦草日渐稀少,沈家人往往要辗转多个村落才能凑足原料。“水稻田边偶有发现,但挑拣和清洗特别费工夫。”沈晓兰表示。

沈家老宅的庭院里,一口青石凿成的石臼静卧墙角,凹槽处密布着岁月磨出的痕迹。“这‘老伙计’比我爷爷岁数还大,是家里的老古董了。”沈晓兰的父亲沈秋民抡起木槌,将洗净的浆麦草放入石臼。木槌落下的力道讲究巧劲,“重了汁液飞溅,轻了出汁不彻底。”他演示时,翠绿的草汁顺着石纹缓缓渗出,空气中弥漫着植物特有的芬芳。

草汁需经过24小时石灰水沉淀,这是沈家传承的独门技艺。“石灰比例多一分则涩,少一分则黄,全凭祖辈摸索的手感。”沈秋民将调配好的石灰水倒入汁液时,动作谨慎如进行化学实验。厨房里,林金凤正揉搓着青汁糯米团,“这个没有秘诀,熟能生巧。”她边说边将糯米团捏成碗形,包入馅料,动作利落。

守正创新,从扁担叫卖到非遗工坊

蒸笼揭开的刹那,青草香混着水汽扑面而来。沈晓兰轻按刚出锅的青团:“表皮泛起细密气泡,触感松软回弹,这才是火候到位。”她记忆中的青团,是奶奶挑着扁担走街串巷的吴侬软语:“卖青团子哉!”前几年,奶奶去世,这份记忆却一直留在沈晓兰的心中。

沈晓兰告诉记者,目前沈周青团基本还是线下售卖,之前也开过网店,不过目前自己工作繁忙实在是无暇顾及。也有很多熟客购买后加了沈晓兰的微信,后续在微信上直接订购。今年已经售出5000多盒青团了。

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推出的“炒肉青团”成为新晋爆款,源自沈晓兰的大胆尝试:“苏州人爱吃炒肉浇头,何不包进青团?”经过多次调试,最终选定三分肥七分瘦的猪肉,佐以春笋丁提鲜。而传统口味也在精进:芝麻馅现炒现磨,豆沙融入玫瑰与桂花,蛋黄肉松则借鉴广式茶点元素。面对顾客“凉后硬得像石头”的调侃,她耐心解释:“传统青团讲究蒸热后食用,冷却后的硬度恰是手工制作的证明,传统青团更有嚼劲。”

困境中坚守,传承中突围

尽管这份传统美食已成功入选非遗名录,然而其传承之路依旧不易。曾经漫山遍野的野生浆麦草,如今数量锐减,成为制约青团产量的关键因素。同时,青团制作季局限于清明前后,这般传统与当下全年无休的市场需求不同。沈晓兰表示,目前,就沈周青团的体量来说,这些浆麦草还是足够的,但未来就不好说了。

“其实阳澄湖镇很多年轻人都在做传统青团,只是各家配方不同,口感不同。年轻一代并未完全摒弃这门古老技艺,他们看到了其中蕴含的商机与文化价值,纷纷投身其中,注入新的活力。”沈晓兰告诉记者。平日里,沈晓兰在阳澄湖(消泾)国际手作村的1971仓坊忙碌着。这座仓坊里有一个“舌尖米食”非遗体验店,游客能亲手尝试制作各类非遗糕点。在这里,沈晓兰毫无保留地将自家制作青团的独特技艺传授给工作人员,让往来游客也能感受古法的魅力。

从田间毫不起眼的野草,沈周青团一步步蜕变成为备受瞩目的非遗美食。当市面上机械生产的青团铺天盖地,沈家人依旧坚守着石臼舂捣、草木染色的古老方法。每一个青团,不仅散发着春日田野里独有的春草清香,而且凝聚着一代代手艺人对传统技艺的敬畏之心。

江南时报记者 邓雯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