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碧波南流润香江 涓涓不息六十载——写在东深供水工程对港供水六十周年之际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4:05:00    

光明日报记者 陈晨

4天才能供水一次,每次供水仅4个小时,街上接水的队伍排成长龙……生长在供水充足时代的人可能很难想象这样的生活,但对香港经历过水荒的老一辈人而言,这却是真真切切、刻骨铭心的记忆。

故事得从60多年前开始讲起——三面环海的香港,淡水资源匮乏。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大旱,300多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危急时刻,中央果断决策,不惜一切代价兴建东深供水工程!

1964年2月,工程全线开工,上万建设者怀着对香港同胞的深情厚谊,不惧艰难困苦,开山劈岭、凿洞架桥、修堤筑坝。在缺机械、少技术的年代,他们克服了输水线路长、水位提升难度大、工期紧张、台风频繁袭扰等重重困难,以“要高山低头、令江水倒流”的英雄气概,仅用1年时间就建成了长达83公里的供水工程。1965年3月,满载祖国深厚情谊的东江水越山而来、奔流入港,自此彻底终结了香港严重缺水的历史!

60年来,工程沿线各地和工程建设管理者对东深供水工程始终如一精心呵护,对港供水能力不断提升,累计对港供水超300亿立方米,满足了香港约80%的用水需求;对港供水水质不断提升,确保香港同胞喝上优质水、安全水、放心水;对港供水保障能力不断提升,接续建成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实现对港供水“双水源、双保障”。东深供水工程已成为香港的生命线工程,极大改善了香港同胞的生活条件,有力支撑了香港经济腾飞,为香港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大动力。

东深供水工程建成以来的这60年,是香港发挥背靠祖国、联通世界的优势,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时期。60年间,香港GDP增长超过266倍,东深供水工程年供水规模也由建设初期的0.68亿立方米提升到24.23亿立方米,有力支撑香港从传统加工制造业向国际金融中心、航运中心、贸易中心转型,成就了香港今日的繁荣都会盛景。

“在水利部指导下,广东急香港所需,尽广东所能,全力保障香港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需求,先后于1974年、1981年、1990年和2000年,对东深供水工程启动了三次扩建、一次全面改造。近年来,广东历时5年建成大湾区超级工程——珠三角水资源配置工程,作为东深供水工程的‘延续’,为香港提供应急备用水源。”广东省水利厅厅长黄志坚介绍,1998年,广东在深圳水库建成了世界上当时同类型规模最大、日处理水量达400万立方米的原水生物硝化工程,为香港供水水质增设了一道“安全网”。2000年至2003年实施的改造工程,按照清污分流的设计理念,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改为封闭专用管道输水,实现了对港供水质与量的“双重飞跃”。

从空中的无人机到地面的巡检机器人再到水质检测中心,当前东深供水工程已构建“源头管控—沿线监管—末端保障”三级防护体系,全方位保障供水安全。为了这一泓清水,在东江源头江西赣州,人们倾力保护生态环境,将水源区域林场划为重点保护区域,建立起最严格的森林保护制度,并强化了护林员配备工作。

碧波南流润香江,涓涓不息六十载。东深供水工程通水60年来,粤港两地携手共进,开展“供水+经济、供水+科技、供水+文化”全方位合作,树立了粤港澳大湾区融合发展的典范。签订13轮供水协议,建立对港供水长期合作机制;通过“粤港科技合作资助计划”资助超140个科研项目,涵盖水务、环保等多个领域;推进粤港澳大湾区水科技创新中心及节水产业创新联盟建设,围绕水资源、水安全、水生态、水环境、水文化、水经济等进一步加强合作交流;通过口述史、纪录片、展览、研学等形式感召广大香港民众饮水思源、爱岗爱国,增进了情感交流。

《光明日报》(2025年04月03日 10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