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黔山贵水领袖情·回访记|杨国青:守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08:25:00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到黔西南州调研考察。在兴仁县(2018年撤县建市)鲤鱼村,他进农家、拉家常、话发展,勉励村党支部、村委会一班人抓好发展、搞好致富工程,使得“两委”真正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同时希望大家发扬自力更生的精神,努力用自己的双手创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好的生活。

十多年来,鲤鱼村积极探索创新,依托山水田园兴旅游,发展种桑养蚕兴产业,释放生态潜能积极招商引资添动能,走出了一条绿色生态、产业兴旺、强村富民的发展路。

鲤鱼村村民欢歌迎宾客。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在以前,想都不敢想,守在家门口就把钱挣了。”4月1日中午,见到杨国青时,她刚从生姜种植基地回来,在院子门口掸裤脚上的泥土,一点也不像已60岁的样子。她家堂屋门上,“和谐人家”几个大字十分亮眼。

她是鲤鱼村有名的绣娘,自幼跟随母亲学习苗绣。养蚕、抽丝、纺线、织布、染色、刺绣,每一道工序都十分精湛。制作售卖苗族服饰外,村里产业基地活路多的时候,她也去帮忙。

苗族群众在专注刺绣。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现在,只要手脚勤快,能挣钱的地方多了。”她满脸笑意,“不像以前,想找点钱,只能外出去打工。”

“家门口的活都干不完。”杨国青说,村里有桑蚕养殖,有苗绣工坊,有生态水厂,还有民俗旅游等等,都需要人,以前外出的年轻人都回来了。

2011年5月8日,习近平同志到鲤鱼村调研,就在“和谐人家”小院与乡亲们亲切交谈。“当时我就坐在他边上,他说我们穿的民族服饰很好看,‘一定要让年轻人学习,把这些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下去’。”杨国青说,“那一幕经常出现在眼前,那欢声笑语犹在耳边。”

“现在,我们的苗族服饰已成了抢手货。”杨国青说,她最近制作的一件民族风蚕丝衣就卖了上万元,“我们还为游客提供服饰租赁服务。”

杨国青(右)和村民在拍摄抖音。段源兴 摄

她的珍藏——座谈会那天她佩戴的蚕丝头帕,曾有游客出价2万元求购,被她婉拒:“这个头帕承载着那段美好的回忆,对我来说太珍贵,给再多的钱也不会卖。”

“以前吃穿都愁,现在不用担心,天天开开心心。”杨国青说,她还准备制作一套新的苗族服饰,“等今年‘八月八’风情节,要盛装打扮,跳板凳舞、唱飞歌,向游客展示苗族的美。”

鲤鱼村“八月八”风情节隆重又热烈。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刘朝富 摄

杨国青确实不用再担心。她的儿子在村里的水厂上班,儿媳在桑蚕养殖基地、生姜种植基地务工,一家人都有事做,生活越来越好。

鲤鱼村姑娘在树下刺绣。段源兴 摄

最让她欣慰的是,跟着她学习,儿媳也成了苗装制作和苗绣高手。

“总书记说过,一定要传承下去。”杨国青看着儿媳哈哈笑着。

“是咯、是咯,肯定要传承的,我还要传给你的孙孙嘞。”一旁的儿媳也笑着。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陈俎宇 祝庆庆 匡奇燃 李允凤 段源兴

编辑 胡桅可

二审 梁瀚泽 杨韬

三审 闵捷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