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艺瑶倾听 | 父女同心,斗笠生金——对话曾凡恩、曾明英的非遗传承之路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21:16:00    

父女同心,斗笠生金

——对话曾凡恩、曾明英的非遗传承之路

“斗笠自古出中方,雨雪阴晴他来挡。曾经一度为贡品,有缘遇见乾隆皇。”这是在斗笠之乡——中方县,一直传唱的一首歌谣。

竹篾在指间翻飞,织就的不仅是遮阳避雨的斗笠,更是一个产业的光阴故事。2006年,中方斗笠入选第二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曾凡恩与曾明英父女,系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他们用双手丈量着传统与现代的距离——经纬交错的篾条间,藏着匠人的执拗与希冀。

谷雨时节,记者来到了中方县,探访一顶斗笠背后的时代变迁。

口述:曾凡恩 曾明英 整理:罗艺瑶 龙庆

曾凡恩正在制作斗笠。(罗艺瑶 摄)

小小斗笠,曾富甲一方

我叫曾凡恩,是中方斗笠第41代传承人。于我而言,这斗笠承载的不仅仅是一门手艺,更是灵魂深处难以割舍的眷恋。

自幼,我便在竹子与篾条的世界里穿梭。看着长辈们巧手翻飞,将寻常的竹料幻化成精美的斗笠,那热爱的种子便悄然在我心中种下。

遥想往昔,那是中方斗笠的辉煌时期。20世纪70年代,生产队里斗笠是劳作标配。好的斗笠能售数元,年入8万元,堪称富足。

那时,中方县中方镇的街上斗笠店林立,巅峰时有44家,产品远销海外。每年腊月至第二年清明,是销售旺季。有的老顾客每次订货将近万顶,备货需一个月,日子虽然忙碌却也充实。

年少时,我怀揣着对远方的憧憬踏上漂泊之路。20世纪80年代初,我赶赴福建烧砖,又前往怀化经商,尝试过各种行当。直到父亲年迈,斗笠技艺面临失传,我才恍然醒悟——这承载着家族荣光的手艺,我不能弃之不顾。

于是,我归来,接过传承的接力棒,守着这方寸天地。

中方斗笠,有着独特的韵味。相较于广西斗笠的粗犷,则多了几分玲珑匠心。

斗笠制作工序繁复,达30余道,砍竹、破篾、刮篾、编织、锁边、刷浆、打蔑、上油……每一道都容不得半点马虎。选材必是当地一两年生的水竹、南竹或桃竹。高档斗笠与实用斗笠,在用料和做工上各有特色。农活用的以实用为主,赏玩之用则更显精巧。

岁月流转,时代变迁。随着农业机械化的推进,斗笠需求锐减,产业式微。

2006年,中方斗笠入选第二批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方县委、县政府重新审视这一传统产业,决定抓住中方斗笠入选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契机,对这一传统产品及工艺进行保护传承、创新发展。

2011年1月,中方县斗笠专业合作社成立,社团成员的斗笠统一制作、销售。实行专业化分工、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

斗笠的产业之路,可谓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今,我已年过六十,精力不再,做斗笠愈发吃力。所幸我的女儿浸染斗笠手艺二十余载,自十多岁起便随我学习。她诸事善察,助我颇多。在我退休之时,倾囊相授,让她学有所成。

欣慰的是,她具有创新拓展的想法。新时代的年轻人,熟悉图案设计,知识广博,想象丰富。

唯愿她能传承好手艺,续写中方斗笠新的辉煌。

曾明英正在制作斗笠。(罗艺瑶 摄)

危机中突围,从卖产品到卖文化

我叫曾明英,是中方斗笠第42代传承人。

回忆童年,生活里的娱乐方式很匮乏,看到众人制作斗笠时,那奇妙的场景宛如一幅古朴神秘的画卷,颇感新奇。于是,我就同长辈开始了学习这门技艺的旅程。

斗笠制作之道,犹如攀登高峰,每一步都布满荆棘。每一个步骤都像是一座需要精心攻克的堡垒。而父亲,便是那严苛的守关人。他总是以最高的标准要求我们,不容丝毫懈怠。

在穿顶制作五角星时,竹篾又薄又脆,稍不注意就折断了,多次失败之后,我心里的热情之火也渐渐变暗。绘制花纹亦不容易,斗笠上的三角形,一个要尖得像针芒,另外两个得是椭圆形,哪怕有一丝一毫的差错,整个斗笠的外观就会被破坏。

幸好有父亲严格地督促教导,经过长时间的练习,我才熟练掌握了这些技巧,领悟到其中的精髓。

成为这门技艺的传承人后,动力和压力就像影子一样时刻伴随着我。一方面,父亲用他的一生,独自靠着这门手艺,曾书写了斗笠产业的荣光。他每天凌晨四点出去收斗笠,傍晚带着夕阳的余晖归来,夜晚又继续加工斗笠。另一方面,进入21世纪,中方斗笠风光不再,逐渐萎缩。随着时代发展,大批农民进城务工,戴斗笠干农活的人大幅减少,斗笠遮风挡雨的功能也被雨伞等雨具替代。

要做斗笠,先换思路,增加创意元素,从卖产品到卖文化。

斗笠人利用国画、剪纸、工笔画等艺术形式将中方蒲海、荆坪古村、傩戏表演等自然风光、人文美景、民族风情融入斗笠制作中,添加了文化、时尚元素,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中方县还举办斗笠文化节,展示推介斗笠文化。2014年3月,中方斗笠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创意精品推介活动,获得产品创意金奖。

去年,在怀化旅发大会上,我们尝试过制作手掌大小的斗笠摆件和饰品。我也曾和非遗蜡染代表性传承人一起探讨,如何将斗笠和蜡染花纹相结合,不过目前还只是处于设想阶段。但我坚信,针对世界各地不同风情,开发出大小、规格不一的工艺型、观赏型、礼品型斗笠,才是斗笠产业的出路所在。

我的侄儿已经10岁了,之前对制作斗笠毫无兴趣。当父亲参加非遗进校园活动,在中方县中心小学进行研学展示的时候,孩子却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更为家里的这门手艺感到自豪。

斗笠传承的道路充满了艰辛和未知,但我知道责任重大。我会在坚守传统技艺的同时,不断探索创新,为中方斗笠的传承和发展竭尽全力。

记者手记:

小小斗笠,见证了农耕时代的发展。

回想小时候,家门口农田里干农活的乡亲,哪个人没有一顶自己的斗笠?岁月变迁,遮阳挡雨的斗笠,没有了用武之地。

作为斗笠之乡,中方县一直在创新求变。从卖产品到卖文化,斗笠从实用型,逐步转型至观赏型。以前戴在头上,如今挂在墙上。

第五届湖南旅游发展大会,将于2025年9月下旬在怀化市举办。斗笠行业如果抓住这个契机,研发出旅发大会配套的礼品斗笠、工艺斗笠,不失为一个好的点子。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