扣非首现负增长,“利润奶牛”屈光业务纠纷不断,爱尔眼科增长逻辑消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9:31:00
被称为“眼科茅”的爱尔眼科,在上市近16年后交出首份扣非利润负增长的成绩单。近日爱尔眼科发布的2024年度报告显示,2024年爱尔眼科实现营业收入同比增长3.02%,远低于2023年的26.4%;扣非净利润为30.99亿元,同比下降11.82%——这是爱尔眼科自2009年上市以来,首次出现扣非净利负增长的情况。尽管公司营收仍保持微增,但扣非净利润首次出现负增长,叠加商誉高企、医疗纠纷频发等风险,爱尔眼科长期增长逻辑面临严峻挑战。值得一提的是,屈光业务作为爱尔眼科最核心的营收支柱,长期占据着其业务板块的主导地位,然而这一“利润奶牛”近年来纠纷不断。

回顾爱尔眼科过往发展历程,自2009年上市以来,其营收和净利润长期保持高速增长,年均复合增长率维持两位数。在资本市场,爱尔眼科也曾市值逼近4000亿元,成为医疗服务领域的明星企业。然而近年来,尤其是从2021年开始,随着市场震荡下行,爱尔眼科股价也一路走低,如今市值已不足1300亿元,近2700亿元市值蒸发。
从业务板块来看,爱尔眼科多个核心业务增长乏力。据其2024年年报披露,屈光项目作为爱尔眼科营收的重要支柱,2024年营收同比仅增长2.31%,而在此之前,该项目凭借全飞秒、ICL晶体植入等热门手术,长期保持较高的营收增速,且营收占比常年超过30%,毛利率极高。2024年,屈光项目毛利率虽仍维持在55.11%的高位,但相较于2023年下滑了2.28个百分点。
视光项目作为爱尔眼科营收占比第二的业务,涵盖近视防控、斜弱视诊断以及验光配镜等业务,如备受关注的OK镜便属于此范畴。以往除2022年外,视光项目历年营收增速基本稳定在30%左右,可在2024年,增速却骤降至历史最低的6.42%,毛利率也较2023年下降了2.56个百分点。白内障项目作为爱尔眼科营收占比第三的业务,2024年其毛利率同样下降了3.25个百分点。
消费医疗行业分析师张从文告诉北京商报记者,爱尔眼科业绩陷入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以屈光项目为例,该手术具有消费医疗属性,并非疾病医疗刚需,目前消费者对于此类非必要支出更加谨慎。市场竞争加剧也给爱尔眼科带来巨大挑战。近年来,各民营眼科医疗公司持续并购扩张,在部分地区,眼科医疗机构密度增加,同行之间竞争愈发激烈,导致单店收入降低,整体增速放缓。
除此之外,爱尔眼科持续大手笔并购带来的风险逐渐显现。随着公司大举扩张,管理半径变长,内控趋于复杂,旗下医院医疗事故、虚假广告等问题频发。天眼查数据显示,爱尔眼科及其旗下公司共有353条相关裁判文书,涉及医疗损害责任纠纷、生命权和健康权纠纷等;还有107条行政处罚,因违反广告内容管理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等受罚。

而且,并购体现在财报上的是,爱尔眼科近几年的商誉越来越高。2024年末,爱尔眼科因收购子公司产生的商誉的初始金额为101.69亿元,占资产总额的30.58%。商誉较上年末增加29.31%,占公司总资产比重上升3.76个百分点,达到84.48亿元,相当于同期公司净资产207.15亿元的40.78%。高额的商誉犹如高悬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若并购的医院无法实现预期业绩,商誉减值风险增加,将进一步影响爱尔眼科的盈利水平。
尽管在2025年一季度,爱尔眼科的营收和归母净利润分别实现了15.97%和16.71%的增长,显示出复苏的迹象,但其持续性仍需进一步观察。面对日益激烈的行业竞争和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爱尔眼科如何打破业绩瓶颈,实现长期稳定的增长,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对此,北京商报的记者向爱尔眼科发去采访函,但截至发稿,未获得回应。
北京商报记者 王寅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