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展对话|日产中国马智欣:在危机中跟上中国节奏,希望恢复中国市场份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18:59:00
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焦文娟 上海、广州报道
日产等待触底反弹时刻,正希望跟上中国市场的浪潮。
4月26日,日产在2024财年业绩预告中再次下调净亏损预期,亏损额创历史新高。业绩预告显示,日产在2024财年预计亏损7000亿~7500亿日元(约合人民币355亿~380亿元)。在全球市场,日产本田的合作谈判破裂、日产换帅等事件让其陷入舆论风波。
日产在中国市场的销量也亟需提振。自2019年后,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连年下滑,2024年销量创下新低,与五年前相比,销量已经同比腰斩。
从今年年初开始,日产中国开始调整管理层,同时试图从管理方式、新的市场规划、产品策略等方面来夺回市场份额。
“每一次的危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机会。”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东风汽车有限公司总裁马智欣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马智欣从今年1月1日开始担任日产中国管理委员会主席,在履新中国市场之前,他曾担任日产汽车首席财务官。
日产高层今年涉及的调整还包括: 4月1日起,原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执行总经理泉信吉(Shinkichi Izumi)担任日产中国总经理;原日产汽车公司中国战略&专项任务副总裁、日产(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总经理松山昌史(Masashi Matsuyama)将担任日产汽车公司制造战略与合作伙伴关系企业执行职务。
尽管高层变动,但在中国市场的策略却更加坚定,且正选择与中国合作伙伴深度合作。马智欣多次强调,中国对于日产汽车来说依旧是非常重要的市场,是日产全球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中国市场,日产正谋划一轮更强大的产品攻势。在2025年上海车展首日的发布会上,日产展示了插电式混合动力皮卡Frontier Pro PHEV和N7,后者被日产寄予转型重望。
日产还在发布会现场宣布,将在2027年夏季前陆续投放10款新能源车型,其中日产品牌车型由现有5款扩展至9款,产品覆盖轿车、SUV及皮卡,并提供燃油、纯电、插混、增程等多元动力组合。
“日产一直对中国合作伙伴持开放态度,与中国本地伙伴开展合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泉信吉告诉21世纪经济报道记者。
以更“中国化”的N7车型为例,其驾驶辅助方案由Momenta提供。不仅如此,在中国市场,东风日产还与华为鸿蒙座舱展开合作。“除了这两家企业之外,未来我们也会持续不断地与其他快速发展的科技企业展开合作。”日产汽车公司企业副总裁、东风日产乘用车公司总经理关口勋说。
“过去,我们在推出新车型方面的反应速度相对较慢,但现在中国汽车产业发展迅速,我们已快速做出改变,做好了充分的准备,去适应中国速度。”马智欣说。
在2025上海车展期间,日产中国高层接受了包括21世纪经济报道等媒体在内的采访,分享了日产汽车关于今年在中国市场的具体策略等思考。以下是采访实录,经摘编:
21世纪经济报道:日产近期对中国区管理层进行了调整,这一变动是否意味着对中国市场的战略重心或执行策略有所调整?日产在中国的整体战略是什么?
马智欣:日产在中国的战略是显而易见的,首先就是必须要推出更多的新能源车型。第二,就是要充分利用中国市场领先的科技和资源优势,帮助日产开发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产品。
另外,日产在中国是已完成全价值链布局的企业,与新势力品牌不同,我们拥有丰厚的历史积淀和技术传承,始终坚持长期主义,并严格遵守日产生产和质量标准。
21世纪经济报道:你是今年1月开始负责中国市场业务的,管理的重点方向将会在什么方面?
马智欣:为什么我选择回到中国呢?很明显,虽然我在海外长大,但我毕竟是中国人、是华人。并且我在日产也工作了快30年的时间,从我作为中国市场负责人的角度来看,我的目标是:结合我本人的全球化管理经验以及对中国市场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认知,打造极具竞争力的优秀产品,不只是为中国市场,还将不断补充和丰富日产全球产品线,这是我在这里的使命。
21世纪经济报道:中国市场对于日产的重要性如何?
马智欣:可以肯定的是,中国对于日产汽车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市场。
在技术等很多领域,中国是非常领先的,特别是在电驱化和智能化领域,中国的消费者正引领全球汽车行业的发展趋势,面对瞬息万变的市场环境,我们希望能够参与竞争,并且抱有足够的能力和信心保持自身强大的竞争力。
21世纪经济报道:近几年在中国市场,合资车企的声量远不如前,且转型是比较笨重的,日产在这方面是怎么考虑的?
马智欣:近几年,中国汽车市场的变化巨大,我在中国工作多年,我一直认为中国速度远超其他国家。我真的很钦佩中国的友商,他们带来了很好的创新产品与技术,为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但我认为,日产汽车也有自己的独特优势和竞争实力,包括自身的历史积淀和技术传承,只是之前在市场规划方面反应不够迅速。
21世纪经济报道:现在日产在中国的合资企业和以往有什么不同?
马智欣:我们必须要跟上中国节奏。我们跟以前的合资公司不同了,现在我们高度认可本地研发团队的能力,也充分授权本地研发团队主导车型的开发,在坚持日产安全标准质量的前提下,缩短研发周期至24个月。
在中国,我们的研发团队拥有高度的话语权,包括产品性能,动力配置等。我们不是传统合资公司那种模式,并非单纯等总部的反馈回复来指导行动,更多是由国内团队来决策。
21世纪经济报道:能具体举个例子吗?
马智欣:我和阿方索(日产汽车公司全球设计高级副总裁)几乎每个礼拜都要沟通,讨论中国消费者喜欢什么,世界的潮流趋势又是如何。你们可能不知道,阿方索几乎每个月都来中国,做市场调研、了解新的消费趋势和中国用户的需求,这些都将进一步提升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快速转型。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向全球”的过程中,中国市场能为日产带来什么?
马智欣:中国是日产汽车全球计划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鉴于中国在技术和成本方面的优势,我们相信可以帮助补充并丰富日产全球产品线。
21世纪经济报道:日产汽车在产品定位和技术特色上将如何与对手进行竞争,提升在中国的市场份额?
马智欣:针对中国市场的产品定位,首先我们要继续强化以往擅长的领域,虽然目前的表现与以往相比有待提升,但我们仍然计划优先补齐这些关键细分市场,夯实基础。
在技术方面,现在已经非常明确,安全和智能是不可或缺的,对此日产也已经完成了布局,未来也会在安全性和智能化体验上做到极致。除此之外,我们更希望在产品中体现日产独有的特色。在日产内部,我们一直想要传达一种“不言自明”的Nissan感受,即我们怎么让用户一坐进车里,不需要标识,就能立刻感受到这是一辆日产汽车。
最后,关于产品开发节奏,我们一直在强调“中国速度”。为了更高效地满足市场需求,我们将积极与更多优质的供应商及合作伙伴展开合作,节省更多的时间和成本。
21世纪经济报道:日产在中国市场的产品策略有何变化?
马智欣:到2027年夏季,我们将投放市场的新能源车型的数量,从原本的8款提升到10款,10款之中有9款都是日产品牌的车型。
现在我们正站在新一轮产品复兴的起点上,这意味着将会有许多全新的、令人兴奋的产品问世。在这里,我们今天已经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
21世纪经济报道:日产在预算方面和战略合作方面,将如何支撑产品规模的升级和攻势?
马智欣:我理解你问我这个问题,源于我以前是管理日产财务业务的。
第一,我们在中国拥有充足的资金支持各项运营,包括产品研发,特别是新能源产品研发、销售网络和客户服务。除了预计上市的10款新能源车型外,其实我们还有更多车型的计划。未来3年,日产汽车在华合资企业东风日产计划投入100亿元用于新能源研发,并扩建技术中心以容纳4000名员工。
第二,我们对研发周期和研发成本的控制是全球领先的水平。在中国,必须要保持中国节奏,我们把产品研发的周期缩短至24个月内,确保产品持续超越客户的期待。我们不会牺牲安全,“中国速度”是建立在日产质量安全标准之下实现的突破。
21世纪经济报道:你认为日产汽车在中国市场的份额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实现恢复?
马智欣:放眼全球,日产提供从高端运动车型到入门经济车型的产品组合。未来,我们也希望在中国市场恢复到这样的布局和水平,这是毫无疑问的。
21世纪经济报道:你们具体的目标是什么?
马智欣:其实我们内部有很多计划,但可以肯定的是,任何计划都必须保持灵活性,因为中国市场的变化速度非常快,我们的目标是紧跟市场趋势和消费者出行需求,正在加速导入均衡的产品组合,致力于向消费者提供涵盖轿车、SUV、皮卡在内的多种车型,以及包括燃油、纯电、插混、增程在内的多元动力解决方案。
21世纪经济报道:未来日产汽车电动车和混动车型的比例是怎么样的?
马智欣:我们认为,燃油车不会完全退出市场,未来仍有很长一段时间,是燃油车与新能源车共存。所以在不同的动力选择上,我们还是需要保持平衡的产品组合。
从中长期来看,新能源车型(包括纯电EV和插混PHEV)将成为市场的主流,当前我们的整体规划也正是顺应了这一趋势,所以大家在这方面无需担心。当然,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几年时间,因为我们需要将目前已经规划好的十款车型逐步推向市场。今年晚些时候,我们会再推出一款新能源车型。
21世纪经济报道:本次上海车展展出的N7和Frontier Pro PHEV,这两款车型未来有没有具体的出口时间?
马智欣:我们在中国研发、设计、生产的车型都会考虑不只在中国要成功,也要实现出口,所以我们所有的车型都出于同时开发国内和国外版的考虑,这是我们的新节奏、新战略。
整车出口对我们至关重要,目前相关业务进展顺利。这两款新产品将在一年之内开始出口,具体时间和出口目的地,我们将在合适的时间公布。
21世纪经济报道:在当今全球化的世界里,本地化对于日产来说意味着什么?
马智欣:面对本地化局势,我们的底气来自于日产汽车拥有全球丰富、均衡的产品组合,拥有进军任何一个市场的能力。
就像中国人常说的危机,有危就有机,每一次的危机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机会,会给汽车行业带来很多前所未有的机遇。
现在确实有一些门被关上了,但是另外一些门也打开了,凭借我全球化管理经验及对中国市场的充分理解和深刻认知,我将重点聚焦于制定区域未来战略、提升本土运营效率,同时加强中国区与全球业务的协同联动。
(制图:黎旭廷)
更多内容请下载21财经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