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宇辉获奖惹争议:“传播贡献”与文学价值之间有多远?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18:53:00
文/木羽
(作者木羽,荔枝新闻特约评论员,媒体人,青年评论人;本文系荔枝新闻客户端、荔枝网独家约稿,转载请注明出处。)
近日,2024年度人民文学奖揭晓,董宇辉获得“传播贡献奖”。顶级流量主播出现在文学奖获奖名单上是否合适,引发网友争议。

董宇辉获传播贡献奖。图/澎湃新闻
“传播贡献奖”是人民文学奖最新设置的奖项。现场的颁奖词显示,董宇辉的获奖理由与其直播间对于《人民文学》杂志的推广传播密切相关:“2024年1月23日、2024年12月20日,董宇辉以直播间为舞台,助力创刊七十五年的《人民文学》杂志积极融入现代传播格局,以‘寻亲’之名,实现与广大读者的‘双向奔赴’。这是传播模式的革新,更是对文学生命力的坚定守护。这也深刻证明,优质内容与创新形式的充分融合,一定能让文学在喧嚣时代持续奏响美妙的乐章。”
据媒体报道,2024年1月23日,《人民文学》杂志首次亮相董宇辉直播间,在4小时内获上亿次点赞,达成2024年全年8.26万套、99.2万册订阅量。2024年12月20日,《人民文学》主编施战军,作家莫言、梁晓声以及四位读者代表齐聚董宇辉直播间畅谈文学,直播全程近两小时,累计700多万观众观看,最高在线人数27.8万人,2025年全年12期的《人民文学》杂志共售出2.9万套。
显然,设立“传播贡献奖”是一个顺应时代的选择,而从传播效果来看,《人民文学》将此奖项颁发给董宇辉也并无不妥。但文学奖的评定当然不是以流量、数据作为标准,文学的价值也不应与传播度画上等号。网友对于董宇辉是否合适出现在文学奖获奖名单上的争议,其实并不是要否定董宇辉个人的影响力,而恰恰反映出他们对于文学与文学奖的关注与期待。
《人民文学》创刊于1949年10月,是新中国第一份全国性文学期刊。以其名称命名的人民文学奖是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文学奖项之一,作家刘心武的《钟鼓楼》、陈忠实的《白鹿原》、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都曾是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获奖作品。2021年,人民文学奖正式重启,评选范围为该年度在《人民文学》杂志上刊发的优秀作品,以及该年度为《人民文学》中文版和外文版作出巨大贡献的作家与学者。
今年获得人民文学奖长篇小说奖的作家刘醒龙在发表获奖感言时提到,“写作是个人的事,又是大众的事。在个人与大众之间,《人民文学》起着重要的引领作用”。正是因为大众仍然在意文学是什么、文学奖意味着什么,才会在奖项的边界被拓宽时产生了不同声音。
在这个注意力稀缺的时代,我们需要思考如何用新的方式让文学“被看见”,也要警惕在追求文学“可见性”的过程中,不自觉地改变对文学的预期与评判标准。
这场关于“董宇辉该不该得奖”的讨论,其实是一种再正常不过的公共发问:我们到底希望看到什么样的文学传播?我们希望一个文学奖项意味着什么?或许,这场争论本身的价值,已经超越了奖项归属,它正推动我们重新审视这个时代文学评价体系的边界与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