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2025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开启,著名作家王蒙分享文学之美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10:10:00    

4月15日,由北京市委教育工委主办,新京报社、中国人民大学承办的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暨“文化名家进校园”活动在中国人民大学举行。这是2025年“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的开篇,全年共计划举办10场,首场活动特别邀请了原文化部部长、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获得者王蒙,与来自首都59所高校的四百余名师生代表分享“语言和文学的魅力”。

4月15日,在中国人民大学,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宇蕾(右)为王蒙颁发“书香青春 阅见未来”2025年首都大学生系列读书活动主讲专家纪念证书。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首场大学生青春读书会举行,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

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致首届全民阅读大会的贺信中指出:“希望全社会都参与到阅读中来,形成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浓厚氛围。”

4月15日,在以“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主题的首场“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上,来自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北京理工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北方工业大学等高校的大学生们分享自己的阅读感悟、经验及阅读建议。

首场“首都大学生青春读书会”的主题为“读懂弄通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在中国人民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博士研究生薛思齐的主持下,大学生代表们分别带来了阅读《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习近平谈治国理政》《论教育》《习近平文化思想学习纲要》的感悟和学习经验。

“同学们,《习近平与大学生朋友们》是习近平总书记写给我们所有的、每一位青年的邀请函。手握炽热的‘邀请函’,心怀温暖的‘嘱托书’,在祖国大地上书写属于新时代青年的壮丽诗篇,让青春之花绽放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读书会上,北京师范大学2022级心理学部本科公费师范生孙梓耀说道。现场,参加2024年“我爱上了一本书”短视频征集活动获得优秀作品荣誉的学生代表、北京大学学生吕杨也分享了自己的经验。

此次读书会旨在通过学生们的交流,提升大学生的人文素养、思想境界和创新能力,促进不同专业、不同背景学生之间相互交流,为首都高校学子搭建一个拓展视野、结交朋友、共同成长的青春平台。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张宇蕾强调了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创新要求对中国经济的重要性,鼓励学生们在学习阶段要把握青春时光,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并积极参加读书活动,不仅照亮自己,更能照亮身边人和他人,“学生们要在知行合一的过程中成长,共同建设中国式现代化强国。”

王蒙开讲“语言和文学的魅力”

当天,王蒙来到活动现场,以“语言和文学的魅力”为主题,为首都59所高校的党委宣传部、学工部、研工部、图书馆、团委等部门负责人代表,学生读书社团负责人代表,学生代表带来了一堂别开生面、引人深思的阅读分享。

王蒙是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 新京报记者 李木易 摄

王蒙是中国作家协会名誉副主席,原文化部部长,中国当代著名作家、学者。2020年出版《王蒙文集》(新版)50卷,荣获第九届茅盾文学奖。2019年被授予“人民艺术家”国家荣誉称号。

“月亮的光芒和太阳不一样,当我听说形容月亮可以用‘皎洁’时,就和它产生了很亲近的关系,每天晚上都会抬头看它,感觉看到的世界都不一样了;而后来我知道了‘慈祥’是形容妈妈的,在那段日军占领北京时期的困苦时光,我想到有一个慈祥的母亲时,心灵就变了样。”王蒙开场时说道。他引用孟子的观点,“目”是用来看的器官、“耳”是听的器官,而“心”是用来思考的,语言和文字恰恰是通向心灵的符号,语言和文字为这个世界命名,拥有文学修养便拥有了美好的心灵,可以看到更美好的世界。

91岁高龄的王蒙仍然精神矍铄,他言辞幽默、健谈,记忆力与年轻人相比也毫不逊色,言谈间引经据典、吟咏诗句,讲述了文学给世人带来的美好。演讲中,不时逗得台下观众哄堂大笑,或引发全场雷鸣般的掌声。他也讲到了小说的历史由来,他认为,叙述的文学不仅仅有语言,而且有历史、有时代、有社会、有人间、有想象和虚构,随后,他带领学生们品评了《红楼梦》的文学价值。

演讲中,王蒙也展现出了强大的语言天赋,现场用日语、俄语、英语交流,还吟咏了一段乌兹别克语的诗歌。他表示,自已毕生都在学习,也向大学生们强调一定要学习,“我们无论如何都要学习,学习获得的快乐永远有精神力量。”在最后的互动环节,学生们频频举手,提出青年人的时代困惑以及文学创作等方面的问题,王蒙也讲述了压力对于青年人的必要性,在困难面前不能选择“躺平”,鼓励大家积极面对生活和学业,“为什么积极呢?我没有理由消极啊!”一句话引发台下掌声和欢呼声。

新京报记者 刘洋

编辑 缪晨霞

校对 刘军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