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征程上的奋斗者”谷树茂: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6 21:44:00
谷树茂,山东省生态环境监测中心高级工程师,18年来,一直坚守在污染源监测第一线。或许对大家来说,监测或许是枯燥无味、很平凡的一件事,但是他坚信,“把每一件平凡的事情做到极致,就是不平凡”。

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可以给环境管理提供及时、准确的监测数据,像工业企业、突发环境事件现场都是环保人的监测阵地,因此加班加点是工作常态。谷树茂常常需要夜以继日、节假无休、连轴转,一年最多的时候出差200多天。为了调查取证,常在深夜爬到几十米的烟囱开展突击监测。由于监测时间较长,往往在高空一待就是一天。夏天,衣服每天都得反复湿透好几遍;冬天,即使穿着厚厚的棉衣也挡不住刺骨的寒风。工作条件虽然很艰苦,但是,他从未退缩,一直高标准要求自己,严格按照技术规范,保证监测数据质量……

4月17日,国新办举行“新征程上的奋斗者”中外记者见面会,谷树茂作为生态环境领域的代表之一,围绕“守护绿水青山共建美丽中国”与中外记者见面交流。在被问及如何通过具体行动推动美丽中国目标一步步变为现实时,谷树茂说:“生态环境监测是反映美丽中国‘颜值’的‘镜子’,美丽中国美不美、美在哪,都需要用监测数据来说话。这就要求监测这面‘镜子’质量得高,才能反映生态环境质量状况的真实情况。为此,我和我的团队在不断地研制先进的监测设备和制订相应的监测规范,来确保监测数据更全面、更准确,在实现美丽中国目标进程中贡献自己一份微薄力量。”

为了擦亮生态环境监测这面“镜子”,作为一名污染源监测人员,谷树茂每年都会对企业进行现场监测和帮扶,累计监测帮扶企业千余家次,出具监测数据十万余条,这些数据不仅支撑了环境管理,同时会推动企业不断地去优化他们的生产工艺,选择合适的治污工艺,这样,从源头减少污染物的产生量,从末端减少污染物的排放量,从而促进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千余家次的帮扶、十万余条监测数据的背后,还隐藏着一个个惊险的故事。污染源现场监测,常常需要环境监测者背负十几斤重的设备,攀爬几十米开展高空作业,这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危险性,有时监测点周边设施温度高达100多摄氏度,一不小心鞋底就会被烫坏,皮肤也会被烫伤,偶尔还会遇到一些突发状况。
“有一次,我和同事在30米高的平台监测,企业用于脱除污染物的液氨罐阀门突然破裂泄漏,浓烈的氨气顺着烟囱很快就到了我们周边,那种窒息感,我至今记忆犹新。当时我们抓起监测用的纱布迅速掩住了眼睛和口鼻,好在氨气在高空扩散比较快,最后我们安全撤离了现场。”谷树茂回忆道:“还有一次,离我不到20米的地方,一个治污设施发生了爆炸,差点让我从高空掉下来,现在想想都感到后怕。工作虽然辛苦,但我从不后悔选择这份职业。”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谷树茂把这句俗话镌刻在心里。说起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看着众多的标准规范和监测设备,他曾感慨环境监测领域的博大精深,心想,什么时候能像前辈们一样在工作上游刃有余。于是,标准规范成了他的枕边书,监测设备成了他的“手把物”。标准规范不理解,就多向同事们请教;设备操作不熟练,就利用闲暇时间勤加练习,还时常像解剖麻雀一样拆装设备,来深入地了解设备的构造和原理,做到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就这样,在同事们的无私帮助和长期的实战锤炼中,夯实了专业技能。

于是,学习成了习惯,爬烟囱成了习惯,守护“绿水青山”也成了“习惯”,这份“习惯”让谷树茂于去年赢得了被称作生态环保领域“奥运会”的全国生态环境监测专业技术人员大比武污染源监测组的第一名。
收起荣誉,谷树茂继续投入至爱的监测领域,全力以赴迎接新的任务、新的挑战。当前,AI、大数据等新技术方兴未艾,也被广泛应用于环境治理中,在被问及新技术的发展为环境监测工作带来哪些改变时,谷树茂认为,环境监测是生态环境保护的眼睛、耳朵,是一项法宝利器,要想第一时间发现破坏生态环境的问题,就需要有高效的监测监管手段。山东是工业大省,已核发排污许可证的企业大概有3.5万家,如此庞大的数量,单靠人力监测监管,往往监测了数百上千家,也发现不了多少问题。为此,山东建设了大数据平台,汇集了全省7800家重点排污单位1.4万个点位的自动监测数据、企业用电量数据、企业生产状态数据等,通过对比这些数据,生态环境部门工作人员就可以很容易在线上发现企业是不是存在涉嫌弄虚作假的行为,再根据这些线索,进行现场监测和检查。

“举个简单的例子,有次我们发现某家企业自动监测数据看起来和平常没有区别,但是对比用电量数据,企业治污设施基本处于停运状态,于是我们带着这些线索去现场检查,最后发现是企业擅自修改了监测设备参数,而且,污染物还超标排放。因此,通过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极大提高了我们监测监管的效率。”谷树茂说:“下一步,我们还会将这些新技术与生态环境监测监管进行深度融合,届时监测监管水平还将有一个质的飞跃。”
全国生态环境系统共有监测人员近7万人,在各自的岗位上持续擦亮生态环境这面“镜子”,客观可感的是,这面“镜子”里的生态环境在持续改善。“我仅仅是众多监测人员的一个代表。我们生态环境监测人将继续坚守自己的岗位,在守护绿水青山中持续发光发热。”谷树茂说。
记者:赵璐 编辑:曹梦佳 校对:刘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