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 川剧艺术闪耀北新实验小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6 00:57:00    

红星新闻网(记者 但唐文)4月15日报道4月15日下午,成都市成华区北新实验小学锣鼓铿锵、唱腔悠扬,2025年“美育天府·百名艺术家美育浸润行动”活动在此正式拉开序幕。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川剧代表性传承人、中国戏剧两度梅花奖得主、国家一级演员陈巧茹亲临现场,与师生共赴一场传统与现代交融的艺术盛宴。这场活动不仅点燃了校园的美育热情,更以“共享”为纽带,开启2025年成都校园美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名家引领 川剧艺术绽放校园

作为川剧泰斗人物,陈巧茹与北新实验小学的缘分始于2024年。彼时“美育天府”活动首年开展,全省首个“川剧艺术传承少年班”暨“陈巧茹戏曲名家工作室”在此落地。活动现场,陈巧茹为师生讲授川剧精髓、播放精彩片段,她嗓音清亮婉转,水袖翻飞间尽显川剧的细腻与灵动。台下师生屏息凝神,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千年戏台的氤氲光影中。

“川剧不仅是传统技艺,更是流淌在血液里的文脉传承。”陈巧茹在分享中动情说道。她手把手指导少年班学生练习川剧基本功,从眼神到步法,从唱腔到身段,每一个细节都倾注匠心。学生们虽稚气未脱,但一招一式已初具风范。陈巧茹点头感慨:“比去年有进步,孩子们眼里有光,这就是文化传承的希望。”

少年登场 传统经典焕发新生

北新实验小学川剧少年班平均年龄9岁,该班20多名小朋友一起带来的《白蛇传·金山寺》片段点燃现场热情。小演员们唱念做打不在话下,将白素贞在金山寺寻觅许仙的经典桥段演绎得荡气回肠。抑扬顿挫的唱腔、腾挪翻转的武戏、惟妙惟肖的表情和川剧变脸,引得台下笑声不断、掌声如潮。饰演“小白蛇”的8岁学生余思萌沉稳地说:“排练时陈老师说‘戏比天大’,我逐渐懂了这句话的分量。”

这场演出不仅是川剧技艺的展示,更是一场跨越代际的文化对谈。该校少年班指导老师之一屈梅透露,排练过程中,孩子们从最初对川剧的陌生,到逐渐领悟“变脸”“托举”“倒硬桩”等绝技背后的故事和匠心,再到通过角色理解忠义、仁爱的传统价值观,艺术的种子已在心田悄然发芽。

百艺荟萃 美育共享辐射蓉城

据悉,本次活动由成都市教育局、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联合发起,成都市教师共享中心、成都市文化馆具体承办,汇聚了来自川剧研究院、京剧研究院、交响乐团、非遗保护中心等机构的百余位艺术家。他们中既有梅花奖、文华奖得主,也有非遗传承人和青年艺术新锐。2025年,这些艺术家将走进成都百余所中小学,开展400余场艺术活动,涵盖戏剧、音乐、舞蹈、美术等多个领域。

活动形式丰富多元。艺术家工作室通过长期驻校,为学生提供“一对一”专家指导;互动体验课上,师生可尝试各类非遗手工,演奏民乐、交响乐,即兴编舞或戏剧排练等丰富的艺术门类;艺术人生讲座中,名家将分享创作故事,揭秘精品背后的汗水与坚守。成都市教育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我们希望通过‘共享’模式打破资源壁垒,让每个孩子都能与大师对话,让美育真正浸润校园生活。”

以美育人,文化自信薪火相传

“美育天府”不仅是一场活动,更是一项系统工程。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相关负责人说,在文化理解层面,师生通过接触川剧、京剧、蜀绣等本土艺术,深化巴蜀文化的认同感;在审美上,多元艺术的碰撞激发师生发现美、创造美的能力;在实践过程中,专业指导与舞台机会让学生的艺术潜能得以释放,为未来开拓无限可能。

成都市文化馆的书法专干徐俊奇坦言:“我们不仅给孩子们带来技艺,其间更蕴藏千百年来的先辈对生活和艺术的凝练,这种精神将影响孩子一生。”

随着活动持续推进,成都校园正悄然蜕变:4月中下旬,谐剧、手风琴、杂技、金钱板、竹琴等多元艺术门类的专家老师将深入成都市各区县中小学进行普及培训,艺术逐渐成为学生们触手可及的生活底色。正如北新实验小学副校长袁雅君所言:“当传统文化与童年相遇,美育便有了温度;当艺术浸润日常,文化自信自然生长。”

【原创版权,未经授权,严禁转载。联系电话028-86007235】

编辑:段琪琳 责编:高婷 审核:马兰 谭麟 监制:赵若一 总监制:李天翔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