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棉花开忆英雄】英烈不朽 山河永记——贵州组织烈士亲属代表赴云南集中祭扫侧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6 18:05:00
天地英雄气,千秋尚凛然。3月31日至4月2日,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厅组织52名贵州籍烈士亲属代表赴麻栗坡、仁和、金平、水头、马白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传递家乡人民对长眠在祖国南疆无数烈士的敬意和哀思。

热血铸成丰碑
经过近3个小时的车程,4月1日11时,贵州祭扫团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烈属代表手捧鲜花,沿着300多级石阶,拾级而上,抵达英雄纪念碑前,全体人员整齐肃立,向为国家和人民英勇献身的烈士默哀致敬,以朴素而庄重的方式寄托哀思。
“你守国,我守家。现在女儿工作了,孙女也长大了。只要我还走得动,我就会来看你。”遵义市习水县的陈庭霞倚在丈夫李明恒烈士墓碑旁诉说着思念。
“林林,姐来看你了。”段霞林从兜里掏出两根烟,很不熟练地噙在嘴上。打火机引燃后,她轻轻拔出一根,俯身放在了弟弟段晓林烈士的墓碑前,另一根,则放在弟弟身旁战友高发祥烈士墓碑前。
72岁的郭荣花拖着行李箱,箱子里装着弟弟爱吃的香肠腊肉、水果零食等祭品。穿红马甲的字荣,大步向前帮她拿,给她当向导。郭荣花弟弟郭荣贵烈士的墓碑就在段晓林烈士墓碑的不远处。
字荣是麻栗坡县“鱼水情”志愿服务队的一员,据他介绍,服务队在清明节前后为祭扫群众提供贴心的帮助,如祭扫流程、引导服务、烈属接待服务等内容。
据了解,在传统祭扫的基础上,麻栗坡烈士陵园搭建了可视化祭扫平台,设立网上纪念馆,把900余名烈士的墓碑逐个取像,推出了网上祭扫、代亲祭扫、认亲祭扫等服务。
英烈以青春热血铸就的信仰丰碑,正跨越时空化作永恒精神。每到一处烈士陵园,贵州祭扫团通过向烈士纪念碑敬献花篮、行鞠躬礼、瞻仰烈士纪念碑等方式,缅怀烈士伟绩。

据随行工作人员介绍,这是我省连续第二年省级层面组织烈士亲属代表赴云南集中祭扫,由14名工作人员组成专班全程陪同。此举是为了切实落实烈士祭扫服务保障政策,提升烈士亲属荣誉感,营造尊崇英烈关心烈属的良好社会氛围。在此前一周,我省组织烈士亲属代表赴广西边境烈士陵园开展祭扫活动。
为做好烈士异地祭扫服务,贵州省退役军人事务部门将过去“一个人的祭扫”升华为制度性关怀,专门组建工作组,专车接送、统一食宿、属地对接、仪式保障。
“祭扫行程考虑得很周到全面,在体现对英烈崇高礼敬的同时,让我们感受到温情归属感。”段霞林和郭荣花连连说道。
薪火相传的守望
麻栗坡烈士陵园安葬着来自全国967具烈士忠骨,其中贵州籍战士有203位。
英雄台上,贵州有5位烈士在此安息,方忠诚烈士就在其中。

方忠秀把水果、鲜花等祭品,摆放在墓前,将从家乡带来的酒撒在哥哥墓碑上,流泪诉说对哥哥的思念,哥哥离开时她才9岁,她常常问父亲,哥哥什么时候回来,父亲说哥哥会回来的,他是舍小家为国家。
1984年4月28日,收复老山的战役打响,方忠成烈士所在连队受命为662.6高地开辟冲锋通道,面对30米纵深的雷场,排爆装备已耗尽。战况瞬息万变,21岁的方忠成跃出掩体,冲向雷区,用肉身引爆地雷,主攻部队踏着这条用生命撕开的通道,将红旗插上主峰。
收复老山战斗结束,方忠成烈士被授予二级英模,战斗英雄称号。1984年10月,其弟方忠文应征入伍,到达哥哥生前连队,继续完成哥哥遗志。
在金平烈士陵园,黔西南州普安县64岁的宋秋平来到二哥宋克明烈士墓前,为他斟了一杯家乡的酒,唱了一首《妈妈的心 战士的情》:“甘洒热血在疆场,莫辱家门和故乡,翘首盼儿凯旋归,妈妈为你佩戴一枚军功章……”
宋秋平说,家中母亲已90多岁,行动不便,心里很挂念远在异乡的儿子。
宋克明烈士,1978年3月入伍,一年后,在边境作战中抢救伤员光荣牺牲,二等功臣。哥哥牺牲后,妹妹宋秋平接过哥哥钢枪,在云南当医务兵,她的父亲、大哥、丈夫也是军人。
这里沉睡着192名贵州籍烈士,在祖国和人民需要的时刻,他们将生死置之度外。
和宋秋平一样接过哥哥钢枪的,还有赵光武。
二弟赵光武和三弟赵光忠来到麻栗坡烈士陵园,为哥哥赵光文烈士献上鲜花。1979年,19岁的赵光武接过哥哥的钢枪,在哥哥原部队服役3年。
曾经的战场已被茂盛的树木和青草所覆盖,而烈士们则静静躺在陵园一隅,化作纪念墙上一个个闪光的名字,每一个名字的背后,都曾是一个鲜活的生命。
跨越时空的对话
在青松翠柏掩映之中,走进金平烈士陵园,英烈的墓碑,一排排整齐而威严,一座3层高的纪念馆坐落在大门一侧。
在纪念馆内,有一封编号027的手写信,这是董孝军烈士写给家人的最后一封家书。
1979年1月,董孝军烈士从贵州石阡县奔赴军营,成为某部二机连战士,同年2月18日,边境战斗打响,他为掩护部队,遭敌火箭筒袭击,壮烈牺牲,年仅21岁,被追认为中共正式党员,并追记二等功。
“我即将上战场,请不必担忧,我们一定会打胜这一仗……”二弟董孝兵向一旁的参观者讲解信件上的内容,这是他第11次来看大哥。

董孝兵说,这封家书是历史的见证,存放在纪念馆,能让革命精神在新时代绽放新辉,激励更多人。
在水头烈士陵园,王艳芳带来一封寄往云端的信:“在我成长的每一瞬间,您都是我心中的榜样,每当我想起您,我都会感受到那份无形的力量。”落款是:“您从未谋面的女儿。”
王大平烈士,贵州务川县人,副班长,27岁,1979年2月在边境作战中牺牲,三等功臣。他牺牲时,留下了还未出生的女儿。
有359名烈士长眠于水头烈士陵园,其中贵州籍烈士有143人。
在陵园的另一侧,29岁的李菊搀扶着80岁的三姑奶和71岁的爷爷来看望李启先烈士。“陵园修缮得很好,有专人看管,爷爷奶奶心里也有安慰。”李菊说,虽然路途遥远,但想着能来看看自己的亲人,两位长辈还是高兴。
最令李菊感触的是墓碑上的头像,一个精气神饱满、面貌清秀的少年,放在现在,也许还是一名对未来有无限憧憬的大学生吧。
李启先烈士,贵州省纳雍人,1979年2月,在边境战斗中光荣牺牲,生命停留在21岁。

这段简介,是对一个爱国爱家少年的永久怀念,深深刻进了李菊心中。
正如革命烈士纪念碑上的题词,你们活在我们的心中,我们活在你们的事业中。
英烈不朽,山河永记,每一座纪念碑都是挺立的脊梁,每一段故事都在血脉中传承,英烈精神如松柏长青,这永恒的丰碑永远镌刻在人民心中。
贵州日报天眼新闻记者 汪韵
一审 何永利
二审 田洋
三审 欧阳海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