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酸达标就能停药?尿酸高但痛风未发作不用理会…是时候解开你对痛风的误会了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2 08:50:00
随着天气渐暖,又到了吃海鲜烧烤、喝啤酒狂欢的时候,但对痛风患者来说,“海鲜+啤酒”却是让人“痛不欲生”的存在。刚刚过去的4月20日,是“世界痛风日”,今年的主题是“走出误区,回归科学”。尿酸达标就可以停药?尿酸高但痛风未发作无需理会?仅靠控制饮食就能降尿酸预防痛风?得了痛风就与肉无缘了……关于痛风,你是否也有这些困惑?生活中又该注意些什么?山西晚报记者就这些问题进行了采访。
病例
这些痛风误区让患者“痛不欲生”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尿酸排泄减少引起的一种晶体性关节炎。通俗来说,就是身体中尿酸不断堆积造成尿酸盐结晶的形成。当关节中有大量晶体时,其中一些会从软骨溢出到关节中两块骨头之间的空间中,微小、坚硬、锋利的晶体摩擦关节的柔软内层(称为滑膜),引起大量疼痛肿胀和炎症。我国痛风和高尿酸血症的发病率逐年上升,患病人数已达数千万。
太原市民张先生今年50岁出头,被诊断患上痛风后,因为只是偶尔感觉关节疼痛,所以对“吃药”这件事总是满不在乎:“我这痛风啊,就是关节时不时疼一疼,吃点止痛药,等疼劲儿过了就没事了,不耽误我干啥。”他的儿子小张却很担心,总是劝他“痛风不只是关节的问题,它还可能影响肾脏这些重要器官”,但每次张先生都觉得小张在“瞎操心”。直到去医院检查,发现肾脏已经出现了损伤,他这才后悔没有听儿子的话。“现在不光要吃治痛风的药,还要定期去医院复查,就怕再拖成大病。”
和张先生不同,赵先生一直都在遵医嘱按时用药,而在经过一段时间的治疗后,他的尿酸水平终于降下了来,痛风也有好一阵子没发作了。他开心之余,就和朋友去吃了次“大餐”。“医生说尿酸正常了,我以为就没事了。”结果,没过多久,赵先生因为饮食不节制,痛风再次发作,疼得他受不了,这才明白即使尿酸降下来,也不能随意吃喝,还需要长期控制饮食和监测尿酸。
同样被痛风“缠”上的还有李女士,前段时间,她的痛风突然发作,大脚趾关节又红又肿,疼得她直冒汗。邻居来串门看到后,热心地劝她用热毛巾敷敷。李女士就照做了,结果,热敷后疼痛不但没减轻,反而更严重了。“后来咨询医生才知道,痛风发作时热敷会使局部血管扩张,加重炎症反应,疼痛和肿胀会更加明显,应该冷敷来减轻症状。”李女士说。
“确实有很多患者对痛风存在一定的认知误区。”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主治医师杨波说,他经常遇到的有:“痛风就不能吃肉”“痛风是高尿酸引起的,所以高尿酸就等于痛风”“降尿酸药物对肝肾损害大,能不吃尽量不吃”……而这些误区,也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患者们的康复效果。
病症
痛风多表现在关节疼痛上但还伴随着其他危害
“典型的痛风发作被归结为撕裂性、刀割感、咬噬样3种特点,表现为关节发红发肿,局部皮温升高,触痛非常明显。”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骨科副主任医师贾二龙介绍,“不能触碰,所以很多病人是坐着轮椅来看病的,但也有些患者不会表现出这么剧烈的疼痛,仅有一些酸麻、胀痛的感觉,所以痛风的痛也是因人而异的。”
“痛风初发时绝大多数仅侵犯单个关节,其中以第一跖趾关节最为常见。”贾二龙说,痛风在全身的关节都有可能发生,但是在脚的大拇指上最容易发生;再向上一点的踝关节、膝关节、腕关节、肘关节、手上的关节等全身的关节也可能可发生。在日常门诊的接诊过程中,他发现多数患者是因为脚部的剧烈疼痛前去就诊,但也有个别患者因手部关节肿痛就诊,最终的病因都是痛风。而根据相关调查数据显示,有近70%的痛风患者是通过身体出现不适后去医院就诊的,还有27%的患者是通过体检的方式确诊为高尿酸血症或痛风。“建议大家如有关节部位连续疼痛超过72小时,一定要及时就医检查。”贾二龙说。
“一提到痛风,很多人会把它和高尿酸等同起来,但实际上,两者有关联,但不能等同。”杨波表示。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近年来正有越来越多的人出现高尿酸,一旦尿酸生成过多和(或)排泄不畅,在血液中蓄积,便易导致高尿酸血症,诱发痛风。所以痛风患者都存在高尿酸的症状;但高尿酸患者,并不一定是痛风患者。“只能说,患者体内尿酸值越高,痛风的可能性也就越高,并且发作的频率也越高。”
需要大众注意的是,痛风的临床症状虽然多表现在关节炎症与疼痛上,但实际上还伴随着其他的危害,绝不只是发作时的关节疼痛难忍而已。“比如说对肾脏的伤害。”杨波说。如果尿酸结晶沉积在肾脏上,形成肾脏结石,会逐渐磨损人的肾脏,对肾脏造成严重的损伤和负担,导致肾功能不全。而肾脏作为尿酸排泄的重要器官,如此一来就会形成恶性循环,最终导致急、慢性高尿酸血症肾病,甚至出现尿毒症,后果不堪设想。
另外,痛风患者一般糖和脂肪的代谢功能会明显降低,因此相当容易并发各种严重的代谢疾病,如合并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肥胖症等等。如果恰好某位痛风患者又属于肥胖体型,那其心血管就很容易发生动脉硬化,导致血液无法充分送达心脏,使液循环功能不良,所以原本就患有高脂血症的痛风患者更是容易发生心脏疾病。
现状
男性患病比例较高 年轻化趋势明显
杨波介绍,随着饮食结构的改变,痛风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我国,沿海地区和经济发达的地区痛风的患病率比内陆地区更高;从男女比例上来说,这种病多发于男性,也有女性痛风病患者在绝经后因雌性激素降低而发病,而发病年龄低龄化现象逐渐凸显。
痛风“年轻化”有多严重?在青岛,有研究发现,痛风平均发病年龄提前4.14岁,30岁前发病的“早发型患者”占比已达12%。专家表示,年轻人熬夜、高糖高脂饮食、久坐不动等习惯,正加速尿酸代谢失衡,让痛风成为“90后”“00后”的健康新威胁。在临床上,甚至有七八岁儿童就有发病的病例。“门诊时经常碰到20岁出头的年轻患者。”贾二龙说,而杨波接诊的最年轻的患者仅18岁。
“现在生活条件好,大鱼大肉都是家常便饭,导致人们过量摄入肉类等酸性食品。同时,现代人的生活、工作压力过大,饮食和作息没有规律。久而久之,这些习惯引起人体内的尿酸浓度增加,就很容易形成痛风。”杨波表示,暴饮暴食、酗酒、受凉受潮、过度疲劳、精神紧张、穿鞋不适、关节损伤、乱用药物等这些生活中屡见不鲜的小细节都可能引起痛风。
另外,有研究发现,有痛风家族史的人,患痛风的风险增加近1.5倍。遗传因素还会与超重/肥胖、饮酒一起,对高风险人群进行“夹击”。其中,有痛风家族史且超重的人(体质指数为25-30),痛风风险增加3.39倍,肥胖者(体质指数大于30)的风险将增加6.62倍;有痛风家族史且饮酒的人,痛风风险增加2倍,且对男性的影响比女性更大。痛风遗传无法改变,但如果能控制外在的风险因素,能大大降低发病风险。因此建议有痛风家族病史者应每年进行健康体检,重点监测有无血尿酸升高,发现指标异常,应及时就医治疗,同时注意改善生活方式。
治疗
防痛风要防高尿酸 配合治疗很重要
有数据显示,在高尿酸血症患者中,只有约10%-15%的最终会发展为痛风。而该病引起的其他病症,甚至比痛风更加危险。“高尿酸初期症状并不明显,所以很多人都不予重视。”杨波提醒,经常喝酒、工作忙碌压力大以及肾脏功能退化的人群都属于高尿酸血症的高危人群,尤其需要留意自己的尿酸指标。一般认为无症状高尿酸血症无需药物治疗,只需要从调整饮食,避免肥胖、过劳、酗酒、精神刺激等方面入手加以预防治疗。
对于如何预防治疗,杨波建议,如果发现自己尿酸过高,每天应喝水至少1500毫升,以增加尿量,尽可能把过多的尿酸排出去。碳水化合物可以促进尿酸排出,每餐应以馒头、面条、玉米为主。适量进食中嘌呤食物,如牛肉、菠菜、豌豆、蘑菇等。对于肉类食物可先煮汤,弃汤后再烹食,这样可以减少嘌呤含量。含糖饮料、包括各类果汁都可以诱发痛风发作。此外,要少食嘌呤高的食物,比如动物内脏、海鲜、酒类等,同时要积极参加体育锻炼,运动时不可过量,禁止剧烈运动如踢足球、快跑、滑冰、游泳、登山等。要尽量保持理想体重,超重或肥胖者应积极控制体重。
对于已经确诊的患者,杨波建议,如果痛风发作,要注意休息和提升患肢,避免剧烈运动和过度劳累,以免加重病情。将患肢抬高,也可以减轻疼痛和肿胀的程度。也可以使用冰袋或冷湿毛巾敷在痛风发作的关节上,每次敷几十分钟,有助于缓解炎症和疼痛。但需注意,冷敷时温度不宜过低,以免诱发急性发作。同时,喝足够的水有助于稀释尿液中的尿酸,帮助排出体内的尿酸结晶。建议痛风患者每天饮水2000-2500ml,以促进尿酸的排泄。“在痛风发作期间,患者应避免摄入高嘌呤食物,如海鲜、动物内脏、豆制品等,以减少尿酸的生成。同时,可以多吃一些低嘌呤的食物,如新鲜蔬菜和水果。”他说。如果选择使用药物治疗,可在医生的指导下用药来缓解疼痛和炎症,但需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和禁忌症。另外,痛风发作可能会给患者带来心理压力和焦虑情绪,因此患者需要保持乐观心态,积极面对疾病。如果痛风发作症状严重或持续不缓解,患者还应及时就医进行检查和治疗。
“痛风是一种慢性疾病,需要长期管理和控制。”杨波说,但很多时候,出现难治愈的主要原因是患者和医生的配合度不够高,所以,留意痛风的预防和积极配合医生的治疗对于病情的痊愈是很重要的。同时,也需要定期进行血尿酸等指标的检测,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提醒
这些误区要避开
误区一:尿酸高但未发作痛风就无需理会
无症状高尿酸血症、痛风缓解期、间歇期,可能没有症状或症状不明显,但是高尿酸血症可以促使痛风复发。痛风只是高尿酸血症危害的重要方面之一,还会增加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脑卒中、动脉粥样硬化、痛风性肾病、尿酸性结石等代谢性疾病、心脑血管疾病和慢性肾病发生的风险。因此,即使是“不痛的痛风”,也需要通过非药物和药物降尿酸治疗,首选非药物干预:管住嘴、迈开腿、控体重、多饮水。
误区二:降尿酸药物对肝肾损害大,能不吃尽量不吃
药物都是经过严格的药物临床试验程序,检测其安全性后才能上市用于患者,所以不用过分担心药物副作用而不肯治疗。而且,与炎症和高尿酸血症对机体的损害相比,药物的副作用可以说是“小巫见大巫”。机体特别是肝脏可以通过强大的自我修复能力消除药物对肝脏的负担,但长期高尿酸血症对肾脏、心脏等内脏器官的持续、慢性损伤不可逆转,机体难以修复,最终可能导致尿毒症、冠心病、中风等严重后果。建议患者定期复诊,目的就是观察治疗效果的同时,要监测药物是否有不良反应。
误区三:尿酸达标后就可以停药了
痛风属于慢性代谢性疾病,大部分患者可能需要终身服用降尿酸药物维持血尿酸达标。自行停药后尿酸代谢和排泄就会逐渐恢复原态,可能导致血尿酸再次升高、痛风反复发作。当然有部分患者通过规范治疗后有可能慢慢减药至停药观察,但前提是血尿酸能长期达标。建议在血尿酸降至达标后,维持至少2-3年以上,溶解清除关节腔内的尿酸盐结晶,再根据医生指导,逐渐将药物减量,直到滴定一个最小维持剂量,再长期维持治疗。
对于尿酸控制并非降到正常范围即可,单纯高尿酸血症患者一般要求血尿酸控制在420μmol/L以内;但如果有痛风发作史,一般要求将血尿酸控制在360μmol/L目标值以内;如果痛风患者同时合并有痛风性肾结石,或痛风石形成,则需要将血尿酸控制在300μmol/L理想值以内。
误区四:运动锻炼强度大、多出汗有助于降尿酸
适度的有氧运动,可以降低痛风发作次数,但并不是强度越大越有助于降尿酸。痛风应坚持适量运动,建议每周至少进行150min(30min/d,5d/w)中等强度的有氧运动,中等强度指运动时心率=(220-年龄)×(50%-70%)范围内。尿酸无法通过汗液排出,在运动时要注意及时补充水分,避免因运动出汗导致尿量减少而影响尿酸排出。另外,痛风患者应注意,剧烈运动或突然受凉也会诱发痛风急性发作。
误区五:喝苏打水、限制高嘌呤饮食就能降尿酸、预防痛风
人体内产生的尿酸约80%来源于体内的嘌呤代谢,只有约20%来源于饮食摄入。碳酸氢钠在一定程度上能碱化尿液、促进尿酸排泄,但是苏打水的碳酸氢钠含量很少,难以达到“降尿酸”的功效。因此,对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患者来说,仅靠多喝苏打水和控制饮食往往是难以降低尿酸和预防痛风的。
来源:山西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