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阿庆侃体育 扛娃跑马 父爱如山还是“过山车”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3 15:00:00    

就在上周末(3月30日),安徽某马拉松赛道上,一位老父亲上演了年度“硬核带娃”大戏——扛着未成年的儿子,跑跑停停,扛扛放放,愣是完成了半马。这场景,乍一看像极了超市促销时抢购大米的市民,区别在于:别人扛米是为了填饱肚子,这位扛娃是为了填饱“虚荣心”。

父亲扛娃

更离谱的是,这并非孤例。贵州遵义一位12岁少年以1小时17分跑完半马,组委会面对记者提问时支支吾吾,“我看见了,但我不回答”。还有,江西那位被亲爹中途“寄存”在赛道上的小女孩,配速员陪跑全程的桥段,更是让网友直呼:“这哪是马拉松?分明是《爸爸去哪儿》马拉松特辑!”

12岁少年参加半马

成绩为1小时17分

中国田协白纸黑字写着:“半马16岁,全马20岁”。可某些家长仿佛自带“规则屏蔽仪”,愣是把马拉松玩成了“亲子变形计”。去年郑开马拉松上,一位爹带着9岁儿子挑战全马,赛后喜提禁赛两年大礼包。

放眼全球,马拉松对青少年参赛的态度比高考监考还严格:波士顿、纽约马拉松要求18岁起跑,伦敦马拉松紧随其后,东京马拉松甚至设了19岁门槛。唯独某些中国家长,硬是把马拉松赛段变成了“少儿体能测试现场”,仿佛在说:“我家娃天赋异禀,规则算个球!”

在我小时候,马拉松还是一项让大众敬而远之的项目,时代发展了,大众的营养和健康水平水涨船高,一场马拉松动辄几万人参与。然而!对于孩子而言。这依然是一项极为残酷的项目。我认识的中小学体育老师以及专业教练,就没有一个支持孩子跑马的。更何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的《总则》明确规定:处理涉及未成年人事项,应当符合下列要求: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优先保护;适应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某些家长辩称:“跑马是为了培养孩子意志力!”按这逻辑,建议直接送娃去工地搬砖,既能锻炼肱二头肌,还能挣点零花钱,岂不更实惠? 其实,运动医学专家早把道理说透了:“青少年的骨骼生长板脆得像薯片,关节软骨嫩得像豆腐,高强度长跑堪比用擀面杖擀饺子皮——擀着擀着就漏馅了。”可某些爹妈偏要赌一把,仿佛在玩“人体俄罗斯轮盘”:“赌赢了,我家出个少年跑神;赌输了……骨科病房见!”

更魔幻的是,这些“励志故事”往往伴随着家长的自媒体账号同步更新。孩子累得龇牙咧嘴,亲爹在镜头前声情并茂:“家人们看啊!我家娃跑得脸都绿了,不容易啊!点赞过万?马上三二一上链接!”

至于马拉松组委会的监管水平,简直比薛定谔的猫还玄学。报名时查年龄严过机场安检,赛道上却对“扛娃狂奔”视而不见。网友说得好:“这安保措施,防得住恐怖分子,防不住戏精家长!”

组委会接受采访时遮遮掩掩

去年江西“弃赛爹丢娃”事件后,官方终于祭出“禁赛三年”大招。可这惩罚力度,比起家长在短视频平台收割的流量和打赏,简直像挠痒痒。

给爹妈们的灵魂建议

1. 科学带娃指南:想锻炼意志?建议参考《义务教育体育课程标准》,跳绳、游泳、踢球不香吗?

2. 流量变现新思路:与其扛娃跑马被骂上热搜,不如开直播表演“家长辅导作业崩溃实录”,绝对比马拉松更考验心肺功能。

3.亲情维系小妙招:真想父子同乐,请认准公园划船、郊外野餐等项目。非要跑步?建议参考日本“儿童马拉松”——跑个三五百米发块奖牌,孩子开心爹省力,双赢!

马拉松的本质是极限运动,不是亲子嘉年华。当某些家长把赛道当秀场,把娃当“人肉奖杯”,把组委会规则当空气时,我们不得不喊一句:放过孩子吧!

校对 王丽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