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牛文章网 手机版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从2025年首季成绩单看中国经济稳健开局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3 23:16:00    

来源:【中国城市报】

4月1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行新闻发布会,公布了一季度国民经济运行的主要指标数据(以下简称一季度数据)。国家统计局副局长盛来运在发布会上提到,一季度,随着各项宏观政策继续发力显效,国民经济起步平稳、开局良好,延续回升向好态势,创新引领作用增强,发展新动能加快培育壮大。

作为“十四五”规划的收官之年,开年首张“经济”成绩单尤为重要。在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复杂多变的背景下,一季度数据释放了哪些关键信息?政府和社会各层面如何根据这些数据,制定和调整经济发展策略,共同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亮点纷呈

凸显经济发展韧性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初步核算,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318758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4%,比上年四季度环比增长1.2%。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11713亿元,同比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111903亿元,增长5.9%;第三产业增加值195142亿元,增长5.3%。

“今年一季度经济开局良好,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彰显了中国经济强大的韧性和潜力。”盛来运评价一季度的经济运行总体表现时如是说,他指出有几个突出的特点,主要包括增长稳中有升、就业收入总体稳定、国际收支状况良好、高质量发展向新向好、市场活力信心增强。

上海社会科学院应用经济研究所副所长、新经济与产业国际竞争力研究中心执行主任汤蕴懿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称,一季度为实现今年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左右的目标奠定了良好基础,彰显出经济持续稳中向好、回升的态势。

汤蕴懿解读,数据背后蕴含几点信息:首先是消费成为首季增长亮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4.6%,说明政府以旧换新等政策力度成效显著,家电以旧换新产品购买量、汽车以旧换新补贴申请量及线下消费热度指数均大幅增长。

其次是实体经济能级提升,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同比增长9.7%,彰显出中国实体经济的质量和韧性,也反映了产业体系朝着高端化、绿色化、融合化方向发展。

最后是民营经济活力增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私营企业增加值增速快于全部企业,民间投资由降转增,民营企业进出口额增速快于全部进出口额且占比提升。“今年党中央召开民营企业座谈会,出台一系列落实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政策措施。一季度数据增长显示,经营主体对未来预期有明显改善,有利于提升经济内生增长动能。”汤蕴懿说,“未来经济发展还需持续挖掘消费潜力、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挥经营主体尤其是民营经济的作用,这也是经济持续增长的重要动力。”

如何延续一季度良好发展趋势?国家发展改革委区域发展战略研究中心区域政策室副主任公丕萍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建议,一是推动产业链与创新链、供应链深度融合,以提升产业链现代化水平,推动产业协同发展;二是深化产业区域协同,积极打造跨区域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提升产业集群发展水平;三是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推动企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转型,引领产业协同发展。

三产协同

激发经济持久动力

根据一季度数据,我国经济发展在多维度呈现积极趋势。工业、农业生产加速回暖,服务业活力迸发,新兴产业发展势头迅猛……这些积极表现成为全年经济稳定增长的重要支撑。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解筱文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一季度数据提到“运输”“服务”两个关键词。交通运输业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动脉”,在推动国内生产和消费领域物流需求实现稳定增长的过程中,发挥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交通运输业通过提升运力与服务创新,既保障了传统动能的巩固,又支撑了新兴领域的突破,为经济的多点开花提供坚实的底层基础保障。

铁路现代物流运输发展呈现出一些新变化新动向,凸显中国消费升级背景下公共服务与市场需求的深度契合。近期铁路部门正式推出了高铁宠物运输服务,解筱文认为,尽管宠物运输市场处于消费末端,但这一市场需求较为强烈,而传统运输模式难以满足精细化、人性化的出行需求。高铁快运创新服务模式不仅满足物流市场服务消费升级需要,更推动“运输工具”向“生活方式载体”转变,映照出经济向好态势下多层面服务的持续升级完善。

中小微企业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推动经济增长、促进就业创业、激发市场活力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中国中小企业协会常务副会长马彬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分析,从宏观层面看,一季度数据背后,是国家增量政策持续发力和市场环境不断优化的结果。随着一揽子增量政策效果的逐步显现,以及假期消费增长和各地抢抓开局等有利条件的推动,中小企业生产经营状况加速回升。企业开工率、订单、销售等指标稳步好转,特别是高开工率上升明显。数据背后也反映出中小企业对宏观经济环境的信心正在增强。同时,还要看到,中小企业长期面临的困难和挑战依然存在,需要政策和市场各方面的支持与帮扶。

业态向好提高就业率,有力推动居民收入实现平稳增长。公丕萍注意到,一季度,农村居民收入延续近年来的发展趋势,增长速度快于城镇居民。这主要得益于各类保民生政策尤其是针对低收入人群的相关政策效应不断释放,以及农村土地制度改革逐步深化和农民工就业支持政策持续推进等因素。

“双循环”战略

引领多边贸易

当前,国际贸易形势复杂,一些企业业务受阻。政府有关部门及时出手,出台稳外贸方案,多维度助力企业渡过难关。北京好达国际旅行社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北京好达)联合创始人刘辉杰表示:“我们企业依旧有信心,就是因为外贸形势如何变,国家都有完备的应对举措。”上个月,北京好达组织企业转战欧洲市场,积极参加行业展销会,深入调研目标市场,成功结识当地大型经销商,收获颇丰。

常年来中国开展汽车零配件进口贸易的孟加拉国商人JABAD·MINHAZUL,深切感受到中国对外政策的开放与友好。去年12月,他与浙江一家汽车零配件工厂签订进口合同,当地高效的营商环境、优质的产品质量让他赞不绝口。今年开春,他预订好机票计划5月再赴中国,开启新一段互利共赢的合作之旅。

“孟加拉国商人的经历,是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深化经贸合作的生动写照。”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家(北京)对外开放研究院副研究员卢福永在接受中国城市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全球化遭遇逆流的特殊时期,中国始终坚持多边主义,展现了大国的战略定力与责任担当。中国通过“一带一路”倡议、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机制,为全球经济注入稳定力量。

一季度数据提到货物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1.3%,卢福永称这反映出中国在坚持制度型开放、提升对外开放水平、加强与发展中国家经贸往来方面的政策举措,已取得显著成效。“中国通过优化营商环境、完善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推动贸易便利化等举措,构建了更加开放、透明、稳定的对外开放制度框架。这种制度型开放是对外部压力的积极回应。”他说。

外贸环境复杂多变,愈发凸显双循环发展的重要性。汤蕴懿建议,政府应加大力度推动双循环协同发展:首先,助力民营企业抵御外部环境变化带来的冲击,如引导企业加快产业升级与多元化布局,筑牢经济韧性根基;其次,深挖消费市场潜在需求,精准分析消费趋势,积极培育新型消费业态,通过融合本地文化特色打造消费场景,充分释放消费潜力,进一步优化内循环体系;最后,立足本地产业优势,探索差异化升级路径,统筹推进新兴产业培育与传统产业改造,强化城市群内部产业协同分工,构建优势互补的发展格局。对于外向型经济区域,应积极主动融入到国际产业合作中,增强产业链供应链韧性,进一步拓展海外市场,实现多元化布局。

■中国城市报记者 王 楠

本文来自【中国城市报】,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