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失意时作的4首诗,人到中年,才读懂其中的道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0-13 09:19:42
有人说:迷途漫漫,终有一归。
苏轼被贬时作的这四首诗,大概就是对被贬岁月的回答。
苏轼上书朝廷,因言辞中带有感情色彩,被奸臣钻了空子,借此大做文章,指责其“居心不良”。
这就是苏轼人生的转折点:乌台诗案。
随后,苏轼被贬黄州,受人监督。
人到中年,经历了半生风雨,才真正读懂这4首苏轼在失意时写的诗词。
人生不一定需要某些东西才能好过
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雨具先去,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已而遂晴,故作此词。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沙湖道中遇雨》
苏轼被贬黄州后,持续性知难而进,间歇性郁郁寡欢。
有一次在沙湖游玩遇上大雨,仆人拿着雨具先走了,留下他一人在雨中踱步。
苏轼幡然醒悟:
下雨的时候,有雨具遮挡风雨固然好,可没有雨具的时候,拄着竹杖,踏着草鞋又何妨,或许草鞋还要比那骏马更好呢。
就像人生嘛,没有某些东西也能过得很好。
苏轼反观自己此时的境遇。
在朝廷为官时,为政谏言固然好。
离开朝廷,为地方百姓干点实事,也不枉一身才华。
等雨停了之后,苏轼回头看看刚才经历过的那段路程。风雨交加或者晴空万里都无
谓!毕竟这只是人生中短暂的一段旅程罢了。
就像《肖申克的救赎》里写的一句话:
总有一天你会笑着说出曾经令你痛苦的事情。
人生中,总会遇到不如意的事,可是我们还有很多很多明天,何必忧伤何必悲观。
与其在困境中悲观等候,不如换种活法,也许生活就是另一番模样。
不知全局不足论事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题西林壁》
1804年,苏轼从被贬地黄州改迁汝州,途径庐山,作得此诗。
那庐山,横着看像绵延起伏的山岭,从侧面看的时候,又像险峻的山峰。
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看到的都是不同的样子。
就像苏轼此时的境遇。
当时,新政正在施行,作为一名政治人物,苏轼不可避免的卷入了这场纷争。
他虽然反对新政,却不排斥汲取其中有用的内容;他想站在保守派,可保守派又容不下他。
身处新政和保守派的交锋浪口,苏轼看不清两派争斗的全貌。
就像心理学中的一个名词:认知失调。
它的意思是:
当你选择了某个事物之后,这个事物的负面信息和你已经选择了这个事物是矛盾的。
为了减少这种矛盾,你会寻找这个事物的正面信息,以及你没有选择的事物的负面信息,以此来证明,你的选择是最优的。
正因为如此,人们总是相信,自己做的决定是最好的。
这个心理规律,和苏轼写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如出一辙。
很多当事人,是看不清事情的全貌的。
不如试着,从各个方位看待事情,也许会有不同的发现。
我们应该意识到,自己只是局中人,看到的只是事情的一个边角罢了。
了解了这些,人生就少了很多误会,很多遗憾。
如今最好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
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
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海子曾写过:
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
这种孤独的感觉,逢佳节更甚。
苏轼被贬黄州,中秋佳节之时,手握“贱酒”,不见远方,也不见故人,才明白孤独的滋味。
少不更事时,我们怀着一腔热血,去大城市追逐梦想。
事实上,能在大城市做出一番成绩来的人并不多。
而大多数为了梦想远赴他乡的人,既看不见远方,也找不回故乡。
如果能更早些明白这个,那时的我们,一定会更加珍惜和家人在一起的时光。
记得《百年孤独》里的一句话:
别错过机会,人生比你想象的要短。
趁现在还有机会,去见你想见的人,别等最后身边空无一人的时候,徒增遗憾。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
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英发。
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
故国神游,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
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游赤壁之时,想起了众多以往的英雄人物。
想当年,周瑜刚刚娶了小乔,英姿勃发豪情满怀,谈笑之间,就把敌人的战船打得灰飞烟灭。
再想想现在的自己,年纪轻轻,鬓间就已经多了些许白发。
就像现在的人,虽然已经力不从心,境遇又不好,可苏轼心中仍然希望为国效力,施展才能。
白天为生活奔波,晚上安静下来之后,我们都是那个想成为奥特曼的小孩。
是啊,无论生活有再多烦闷,都盖不住心中的梦想。
趁现在还有可能,去实现任何你想实现的梦想。
时间不等人,别等到两鬓斑白,只能像苏轼一般,唯有感叹。
俗话说:真正的痛苦不能言说。
可苏轼终究是一代文人,他用诗词纪录下了被贬黄州的这几年。
这其中有经验、有感想、也有哲理。
人到中年,终于读懂了苏轼的诗,细细品味学习,即使百般潦倒,终有一天,也能像苏轼一样重返高台。